江亿院士:单纯依靠“煤改气”,清洁供暖较难成立
11月底,凛冬已至,中国北方又有数百万户居民告别了百年延续下来的烧煤取暖的生活方式,以天然气、电力等相对清洁供暖的形式驱逐寒冷。
自2017年年底那场波及华北地区的“气荒”之后,一年来“以气定改”和“循序渐进”成为推进“煤改气”工程自上而下的行动指南,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和寻找确定更多气源亦成为相关部门聚力解决的问题。
供暖前,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孟玮曾表示,今年我国天然气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但居民用气可以全额保障。
“关键还是气源问题,市场问题和供应量问题,(今年)‘煤改气’相比以往要慎重得多,更多倾向于煤改电。”一位河北环保系统人士说,今年河北的“双代煤”改造计划以稳妥为主,并提高了“煤改电”的比例。
多位专家表示,从长远看,仅依靠“煤改气”和“煤改电”并不能完全解决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问题,还应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能源,而这也与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的观点相契合。
“煤改气”和“煤改电”工程稳步推进之后,未来的清洁取暖工作仍将面临更多挑战。
以气定改
11月的华北平原寒风吹彻,冬季清洁取暖成为各方关注的民生话题。
“前几天去村里调研,有农户烧的是煤球,领导也理解,让加大清洁煤的供应。”日前,河北邯郸峰峰矿区一位官方人士说,其在一线的深切体验是,今年的冬季清洁取暖工作推进起来更加平稳,对于饱受争议的“一刀切”“大干快上”等做法尤为注意避免。
2017年在探访峰峰矿区,当时,这个位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会处的工矿区,因天然气供应紧张,当地居民普遍反映存在“煤改气”后做饭时“火突然就灭了”的情况,当地部分酒店、饭店曾不得已只能用电磁炉做饭。
河北峰峰矿区是中国北方地区推进清洁取暖工作的见证和缩影。
2017年,“大气十条”五年收官之际、“煤改气”提速的背景下,北方地区曾一度出现比往年更为严峻的“气荒”。
而痛定思痛之后,“以气定改”和“循序渐进”成为了北方地区推进清洁取暖工作自上而下的行动指南。
今年8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深化改革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措施,提出完善天然气调峰、应急和安全保障机制,做好今冬明春天然气保供预案,新增气量优先保障城镇居民生活和大气污染严重地区冬季取暖散煤替代。
在具体实施层面,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称,“煤改气”实施前须签订合同落实气源,坚持“以气定改”,利用差别化价格政策促进削峰填谷。
这次会议还提出构建拓展国内生产、稳定国际合作的多元化供应体系,加强管网、储气库、接收站等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创新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转让矿业权等多种举措。
在此之后,上述会议明确的“以气定改”稳妥策略被不断坚持和强化。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再度强调“煤改气”要坚持“以气定改”、循序渐进,确保民生用气稳定供应。
10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调研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座谈会,强调要稳妥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坚持以气定改,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不硬压指标,不搞“一刀切”,决不允许发生先拆除原有供暖设施、影响群众温暖过冬的情况。
河北省是“煤改气”的主战场之一,据河北省住建厅2017年年底披露的数据,2017年河北省共完成农村气代煤、电代煤253.7万户,其中气代煤231.8万户,而当年河北原计划气代煤、电代煤共完成180万户。
繁重压力令地方措手不及。河北省一位住建系统人士说,邯郸市永年区曾委派三位住建局副局长,在2017年10月赴广东驻厂20多天抢购“煤改气”需要的壁挂炉设备,每日白天黑夜盯生产线才完成任务指标。
根据今年7月18日印发的《河北省2018年冬季清洁取暖工作方案》,河北全省农村今年拟安排清洁能源改造180.2万户,其中电代煤31.9万户、气代煤145.1万户,新型取暖3.2万户。
相比2017年,河北省2018年出台的上述方案明显提高了电代煤占比。根据河北2018年相关方案,气代煤占比80.5%,电代煤占比17.7%。此前在河北省2017年实际完成的253.7万户清洁取暖中,气代煤完成231.8万户,占比91.4%;电代煤21.9万户,占比8.6%。
“关键还是气源问题,市场问题和供应量问题,‘煤改气’相比以往要慎重得多,更多倾向于煤改电。”一位河北环保系统人士说,今年河北的“双代煤”改造计划以稳妥为主,提高了“煤改电”的比例。但另一方面,该人士也透露,“煤改电”的前期投入比较大,三种设备有两种补贴均在一万元以上,第三种补贴也需七千多元。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和找气
在2017年年底的华北气荒中,峰峰矿区曾对工业用户和商业用户实施限气政策。
当时,当地政府公开发布通知称,限气政策受上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集团公司气源紧张、液化天然气价格猛增等因素影响,峰峰矿区每日有3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需求,而上游供气单位多次实施限气,限气期间平均供应量仅为每日6万立方米。
河北省发改委能源局综合处副处长梁义科在2017年12月11日的座谈会上坦言,河北省2017年采暖季天然气的需求量将达到约82亿立方米。这与此前落实的65亿立方气源存在17亿方的缺口。
此外,梁义科还表示,天然气峰谷差高、天然气调峰设施落后也是河北出现气源紧张的另一重要原因。
在“以气定改”的方针落定后,找到天然气并确保气源稳定成为推动“煤改气”的落脚点。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财政部等多部委于2017年12月5日联合印发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全面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上述规划亦指出,当前储气调峰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建设存在短板、天然气价格偏高制约推广应用、“煤改气”气源保障存在一定挑战,是北方地区推进天然气取暖的四大主要问题。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副院长韩景宽在2017年10月便公开撰文称,作为国际通用调峰手段的地下储气库有效工作气量偏低,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地下储气库形成的有效工作气量为64亿立方米,仅占表观消费量的3.1%,远低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韩景宽直陈的相关数据在上述规划中亦得到印证。
此外,今年9月,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我国天然气干线管道里程仅相当于美国的1/7,却承担了相当于美国1/3的天然气消费规模,在用气高峰期管网相对脆弱。
而另一方面,2017年12月5日印发的这份规划也制定了多方开拓气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和监管力度等多项应对措施。
引人关注的是,上述规划在气源保障方面,提出相关部门督促气源企业按计划做好气源供应,充分发挥好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主要供气商的作用,同时加快推动民营企业、城镇燃气经营企业开辟新供应渠道,加快中俄东线、进口LNG 等气源引进和建设步伐。
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层面,上述规划提出编制全国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作方案,打破企业间、地域间及行政性垄断,推进管道互联互通,推动已纳入规划的长输管道和LNG接收站加快建设等。
今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再度明确了相关保障机制。
上述意见在储气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供气企业10%、城燃企业5%、地方政府3天”的储气责任和指标要求。此外,意见首次提出,建立天然气多元化海外供应体系。
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相关负责人对此评述称,天然气稳定供应的治本之策是构建完善的产供储销体系。意见首次从上游增产增供、中游基础设施配套、下游市场建设以及应急保障体系完善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
但上述负责人同时称,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不是朝夕之功,当前一段时间的民生用气保障工作仍面临较大挑战。
供暖前,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今年我国天然气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但居民用气可以全额保障。
孟玮表示,2018年全年已落实可供天然气资源量2635亿立方米,比去年增加249亿立方米,供暖季已落实资源超过1200亿立方米并分解至各地。
天然气供需紧平衡的状态之下,解决积弊已久的天然气基础设施短板和气源紧张问题仍任重道远。
居民账本
对无数处于“煤改气”进程中的老百姓而言,自家的取暖账本则是眼下最为关心的内容。
今年11月初,山西省交城县的五千居民便因嫌“煤改气”取暖贵而拒绝交费,刚刚进入取暖季的交城县遭遇危机。
交城县梁家庄村村民老李11月7日称,城南梁家庄村的五千名居民认为“煤改气”后取暖费用过高,且高于县城热电厂余热集中供暖的费用,拒绝交纳天然气取暖费,在交城县于11月1日集中供暖一周后,五千名居民和同一片区的交城县中医院等单位尚未用上暖气。
“一样的‘集中供暖’,折算下来却差了五六块钱。”老李说。上述居民和县中医院位于当地城乡接合部,此前通过自己烧小锅炉的方式取暖,认为“煤改气”后的供暖费用应比照集中供暖收费。
“这个费用其实一点不高。”交城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说,天然气本身成本较高,“煤改气”取暖费是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18.2元,热电厂余热集中供暖按使用面积每平方米是16.5元,如都按建筑面积算,两者相差5块钱。
交城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老百姓的想法和意见可以理解,但观念需要改变。
面对不解,交城县委相关负责人则是“有苦说不出”,其说,2017年天然气价为每立方米3.24元,而今年天然气价格预计为每立方米4.19元,住建部门向用户供暖的直接成本从去年的56.28元每平方米上涨至83.37元每平方米。
而现有的按建筑面积18.2元每平方米的收费标准,已意味着巨大的财政补贴压力。
这场僵持不下的供暖风波最终以居民按价交费并恢复供暖而告终,但公众对供暖费用变化的敏感早已有之。
2017年河北邯郸市永年区河北铺镇,当地居民亦普遍表示担忧天然气取暖成本增加,一个冬天下来估算需要四五千元,因认为“烧不起”而不敢开新装的壁挂炉。
在中国北方农村,以往烧煤取暖,一户通常为两三吨煤炭,成本费用大致为两千多元。
根据2017年7月印发的《河北省省级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按户燃气设备购置安装投资的70%给予补贴,每户最高补贴金额不超过2700元,由省和市县各承担一半,其余由用户承担。在居民使用采暖用气时,给予采暖用气每立方米1元的气价补贴,每户每年最高补贴气量1200立方米,由省、市、县各承担三分之一。
这一补贴政策在今年有所调整。按照《河北省2018年冬季清洁取暖工作方案》的规定,今年河北省给予采暖用气每立方米0.8元的气价补贴,每户最高补贴气量仍为1200立方米,最高补贴960元,仍由省、市、县各承担三分之一。
一位河北省住建系统人士算了这样一笔账,百分之八十的用户一天使用天然气在十二到十三立方米左右,2017年每立方米2.4元的价格加1200元的气价补贴计,2018年天然气价格为每立方米2.68元加960元的补贴,“煤改气”除了生活的便利性之外,也具有一定经济性。
“农村三个月取暖季,烧煤每吨600多元,三吨煤的价钱和烧三个月天然气的价钱差不多。”上述人士说。
河北峰峰矿区一位居民说,目前家里一天需要用十几立方米天然气,房子更大点的可能更多,“天然气一冬天得花四五千块钱也是正常的,补贴能抵消点,环保压力下,各种支出都必然增大很多。农民不舍得开。”
长远办法
伴随2018年多项文件和官方声音的密集发布,“煤改气”的未来日渐清晰起来。
根据《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的内容,截至 2016 年底,我国北方地区城乡建筑取暖总面积约206亿平方米。其中,城镇建筑取暖面积141 亿平方米,农村建筑取暖面积 65 亿平方米,农村取暖建筑中仅 20%采取了一定节能措施。
我国北方地区取暖使用能源以燃煤为主,占比达83%,天然气、电、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工业余热等合计约占 17%。
上述规划明确,到2019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要达到 50%,其中“2+26”重点城市城区清洁取暖率要达到 90%以上,农村地区达到 40%以上。到2021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要达到 70%。
为此,上述规划确定了可因地制宜选择地热、生物质能清洁取暖等多种清洁能源,做好工业余热回收利用,以同一类别地区,经济条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优先推进,以居民可承受为原则,并强化企业在清洁取暖领域的主体地位等多项举措。
“仅靠‘煤改气’不可持续。”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执行主任陶光远对澎湃新闻说。多位专家也对澎湃新闻表示,从长远看,仅依靠“煤改气”和“煤改电”并不能完全解决清洁取暖问题。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谢秋野曾算了一笔账:我国北方地区城乡建筑取暖总面积约206亿平方米,如果全部“煤改气”,一年用气量约2000亿立方米,而2017年全社会用气量才2373亿立方米;如果全部“煤改电”,一年用电量约需2万亿度,而2017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一共才8695亿度。单从能源供应的层面看,已经困难重重,若再加上每年的财政补贴负担、安全等问题,未来的清洁取暖工作将面临更多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江亿说,城市的模式和乡村的模式不一样,清洁供暖难点在乡村。城市有相对完备的供热系统,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热电联产和其他工业余热,基本就能解决北方地区供暖问题,而乡村需充分因地制宜,比如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太阳能等,实现清洁取暖。
“单纯依靠‘煤改气’,这事比较难成立。”江亿说。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则说,应充分借鉴过往经验得失,此前步子迈得太大,下一步除进一步注重住房保暖性改善和发展多种清洁能源供暖外,财政补助的可持续性也需充分考虑,此外还应注重政策执行和实施的具体实施情况,尤其是基层。
本文来源:供热制冷杂志官微
免责声明:
本内容素材来源于互联网等公开渠道,仅供参考、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