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供暖,打赢蓝天保卫战
进入10月,随着北方逐渐进入供暖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进入攻坚阶段。而在这场守护蓝天的保卫战中,散煤污染点多面广,是治理的一大难点。
散煤替代作为“能源消费清洁化中的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亦是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面临的难度和挑战也在加大。随着工业燃煤和集中燃煤治理的不断突破,散煤污染却逐渐突显出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煤炭集中利用率在60%左右,大量散煤被用作中小锅炉燃料及农村取暖。但与电煤相比,没有采取除尘、脱硫等环保措施,1吨散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是火电燃煤排放的5—10倍。
一般来说散煤主要是指小锅炉、家庭取暖、餐饮用煤等民用煤,民用煤主要分为无烟煤和烟煤。“要采取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治理散煤。”9月底,备受关注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正式对外公布。其中提出坚持突出重点,优先保障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天然气需求,优先推进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大的地区散煤治.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则为未来3年内的散煤治理工作提供了系统性的部署。散煤治理行动在重点地区强势落地,北方地区农村清洁能源取暖开始破题。同时,中点区域的划分有了新的调整,即要求集中力量重点推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散煤治理。这片土地总面积6.7万平方千米、产业结构严重依赖煤炭、散烧煤问题突出的区域进入各方关注的焦点。
因地制宜是散煤治理的依据。其中,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是超过500万户民用散煤如何更合理地进行清洁能源替代。2017年部分地区取暖季出现 “气荒”之后,这四个字也有了更多的含义。值此背景,一种更为普遍的破局之道逐渐走到台前,即民用清洁能源采暖。作为减轻燃煤污染的重要手段,通过能源替代方式可令这部分散煤燃烧排放被消化掉。具体措施包括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能源替代方式。
在民用散煤方面,“双替代”所造成的供应与成本两大难题需要解决。据测算,煤改电的采暖成本约为散煤成本的4倍,煤改气所产生的成本稍低,但仍是使用散煤的2—3倍。一方面,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散煤“双替代”(电代煤、气代煤)补贴政策的3年执行期限现已过半,下一步补贴政策和时限尚未明确,而补贴的有效性和退出已成共识。另一方面,民用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往往需要企业前期垫付资金,资金回收期较长。同时,项目验收及用户满意度评价受用户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在业界资深人士看来,民用散煤污染治理应以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多措并举、分步推进的步骤实施。此外,还应加快清洁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理清清洁能源供热的价格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供暖的发展。建立基于效果的补贴政策,将补贴由前端补贴转为后端补贴。
综上所述,清洁能源供暖大势所趋,未来必将大兴天下。可以预期,以固体电蓄热锅炉、电极锅炉、空气源热泵、水地源热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供暖方式未来几年势必会大大提升弄热市场占比。成为散煤替代的中坚力量。